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 3月23日下午,我校在草场门校区召开人工智能专业专家论证会。校党委书记王鲁沛、副校长梅景辉出席会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论证。
会议由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倪艺洋主持。倪艺洋简单介绍了我校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研究院聚焦智慧教育领域开展的工作,以及在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能通信等垂直应用场景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她汇报了学校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智能决策、多智能体等方面拟定的未来研究方向。
东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东方教授抛出问题:人工智能到底如何融入基础教育?怎么影响中小学教育?他建议我校积极参与标准制度建设,提高话语权。同时建议我校开展AI伦理相关研究。此外,东方教授建议我校的人工智能发展应面向应用,可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展。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王崇骏教授指出,我校应积极开展智慧教学、智慧教育、数字资源等建设,逐步发掘科研潜力。一方面可以与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立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与教育类公司合作,创造更多应用场景。此外,王崇骏教授建议我校未来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置可参照头部院校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微专业体现学校特色。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史颖欢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表示,人工智能学院发展方向的设置可以参照国内兄弟院校的成熟模式,集合全校力量,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AI for Science的研究。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骏教授从三个方面分别给出建议。第一,从专业与学科布局角度,需设立独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学院,加速形成人工智能专业发展所需的班底基座,为后续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奠定基础;第二,从招才引人角度,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招收具备人工智能熟练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第三,从产业应用角度,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及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教育、地科、生环、工业、能源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
王鲁沛诚挚感谢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他强调,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校应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人工智能,前瞻性地进行改革布局,促进学校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进一步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