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省级教改课题《高师院校学科教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30浏览次数:79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课题申请表 课题名称: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 建构与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推荐类别: 重点项目 课题指南编号: 4-49 课题主持人: 李新宇 工作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 通讯地址: 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 邮政编码: 210013 联系电话: 025-83758138 申请日期: 2007年5月 江苏省教育厅制 填 写 要 求 1.项目名称应简明、准确。 2.项目类别系指重点项目或一般项目。 3.每个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相关材料需经学校审核,确属真实无误后签署意见,加盖学校公章。 4.立项依据、研究方案、已有基础和完成条件、预期成果、完成时间的填写,要简明、准确、扼要。 5.有关外文缩写,须注明完整词序及中文含义。 6.申请表须用A4纸,小4号字,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申请表格式及内容与样表一致。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统一标识中编号栏请勿填写。 7.申请表一式八份。相关证明材料一式一份(按序装订)。 8.除样书外,其他材料可提供复印件。所有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由学校审核负责。 主持人 姓 名 | 李新宇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55 | 行政职务 | 教务处 处长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从事 学科 | 语文教学论 | 工作单位 | 江苏教育学院 | 联系 电话 | 025-83758138 13809049998 | 邮政 编码 | 210013 | 通讯地址 | 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 | E—mail | Lxy8138@163.com |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 姓 名 | 专业 技术 职务 | 工 作 单 位 | 从事 学科 | 项目组中的 分 工 | 梁励 | 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 历史教学论 | 主持人之二:历史教学论研究 | 金荷华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 中文 | 语文教学论研究 | 何强生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 中文 | 语文教学论研究 | 蒋向红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 | 政治 | 政治教学论研究 | 曹树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 | 教育学 | 课程教学论研究 | 诸东涛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 | 教育学 | 课程教学论研究 | 王虹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 | 外语 | 英语教学论研究 | 章飞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数学系 | 数学 | 数学教学论研究 | 张亚图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数学系 | 数学 | 数学教学论研究 | 凌晓牧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数学系 | 数学 | 数学教学论研究 | 陈蓓 | 教师 | 江苏教育学院教务处 | 数学 | 数学教学论研究 | 韩典荣 | 助教 | 江苏教育学院物理系 | 物理 | 物理教学论研究 | 刘晓红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化学系 | 化学 | 化学教学论研究 |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 姓 名 | 专业 技术 职务 | 工 作 单 位 | 从事 学科 | 项目组中的 分 工 | 耿珺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化学系 | 化学 | 化学教学论研究 | 胡明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生物系 | 生物 | 生物教学论研究 | 朱捷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地理系 | 地理 | 地理教学论研究 | 马小歌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 | 音乐 | 音乐教学论研究 | 陶金鸿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 | 美术 | 美术教学论研究 | 张彪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体育 教研室 | 体育 | 体育教学论研究 | 孙玫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 信息技术系 | 计算机 | 计算机教学论 研究 | 高荣国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技术学研究 | 王绍铭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技术学研究 | 张亮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 | 陈国庆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 | 余春瑛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英语教学 研究 | 罗玉华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 | 王智明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 | 陈光亮 | 助教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外语教学 研究 | 郑洁 | 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小学 教育 | 小学教学论研究 | 谈亦文 | 副教授 | 江苏教育学院初教系 | 学前 教育 | 学前教育活动 研究 | 徐群 | 高级讲师 | 江苏教育学院教务处 | 学前 教育 | 学前教育活动 研究 |
注: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建构体现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并形成互动关系的新型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学科教学论基本理论系统(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系统、师范生教育实践系统,突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更新教学内容,广泛吸收当代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最新理论成果,吸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经验,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时代性;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学以致用的、充满活力的多样化方法模式;更新教学手段,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内容的整合,提高教学与训练的实效性。 3.以本课题的研究为契机和动力,全面提升我院学科教学论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科教学论学术团队的建设,使之成为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亮点,并为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 解决的主要问题: 1.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论在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性质、地位,明确学科教学论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关系,在改造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内的新型课程体系。 2.改变学科教学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滞后性、封闭性,改变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加强学科教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联系,探究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改变学科教学论教学与研究各自为阵、各自孤立的状况,加强各学科间的沟通、渗透、互补,注重学科教学论的整体研究,推进学科教学论学术研究的深入。 | 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教师教育的三门主干课程。在我国,该课程先后经历了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几个发展阶段。近30年来,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吸收教育学、心理学各学科专业发展学术成果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课程内容日益丰富,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中,学科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该课程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欧美、日本的学科教育学自上世纪30年代起步,70年代后已进入分专题并形成学派发展阶段),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技能训练实效性不强,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在基本理论建设方面,课程体系、内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之,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学论建设水平、现状与新师资的培养需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还不相适应。 | 趋势: 1.学科教学论的根本价值在于:必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必须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素质优良的新师资服务。因此,未来的学科教学论将更加注重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更加注重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就业从教的适应力、竞争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2.学科教学论在分学科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超越学科界限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将成为新的趋势,学科间彼此孤立的局面将被打破。 3.以学科教学论为核心的分支性学科、交叉学科将不断产生,学科教学论的体系将不断分化、整合,从而形成动态的学科群。随着学科教学论的继续发展,学科教育学的体系将逐渐完善。 | 课题研究的重点 | 1.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改造与重新建构问题。 在教师教育变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阔视野中,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论现状的基础上,审视并探讨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改造与建构问题。 2.学科教学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问题。 特别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变革,积极推行案例教学、专题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观摩教学与评教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基础教育实际,解决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问题。 3.师范生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结合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制订教学技能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分段实习以及顶岗实习的办法;继续实施用微格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上课能力、评课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能力。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提出学科教学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的理念。不仅强调学科教学论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服务功能,而且还具有影响、推进、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从而丰富并提升了学科教学论的功能定位。 2.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重构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并提出这一新型课程体系的构成系统,这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继承、更新和发展。 3.在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中,既注重各学科教学论对具体学科教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又注重超越学科的整体性研究即一般规律的研究,从而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融合。 | 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包括研究思路、方法和时间安排) | 第一阶段(2007.6-2007.10)明确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确定子课题的具体分工,开展调研工作,完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包括:1.各学科教学论研究现状综述;2.各学科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情况及师资队伍情况调查;3.与子课题研究相关的专题调查。课题组全体成员研讨会2次。 第二阶段(2007.10-2008.6)根据总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子课题的具体任务,各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改造与建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模式改革,教学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改革等课题开展专题性研究,包括总结教改经验,设计改革方案,提出改革构想等,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操作性试验,在此过程中,将及时进行反思、调整、修正。总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组织阶段性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2008.6-2009.3)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成果的鉴定与推广,开展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1.各学科教学论研究现状综述(每学科1份,不少于5000字); 2.各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及师资队伍情况调研报告(每学科1份,不少于5000字); 3.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方案或论文(每学科不少于1篇); 4.总课题组研究报告1份、学科教学论整体性研究论文若干篇; 5.上述成果在课题结题时汇编成册。 |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 | 实践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建设,促进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从而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2.开展本课题研究,将提高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由于这一课程群与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开展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形成与基础教育改革良性互动。 | 推广价值 学科教学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特别是施教能力影响最直接的课程。在当前教师教育的变革及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学论的改造与建设成为各高师院校关注的焦点之一。诸如课程体系的改造与建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加强等等,已成为各高师院校共同探索研究的课题。开展本课题研究,将有力地推进学科教学论的整体改革。本课题覆盖了中小学、幼儿园17个学科教育领域,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不仅对我院,而且对整个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的改革与建设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价值。 | 课题研究基础的保证措施 | 1.本课题组由全院各学科教学论教师组成,这是一支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团队。课题组共28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21人,研究生学历16人,系主任5人。此前曾先后承担院级、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这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基础。 2.该课题已确立为院级课题。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工作,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3.我院对立项课题有一系列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经费使用等有关规定,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 经 费 投入 | 单位是否有条件1∶1配套:按此比例配套 | 课题组筹集资金(万元): | 其它资助渠道: | | 申报学校(研究会)意见: 1、同意申报 2、推荐类别(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 学校(研究会)(盖章): 分管校领导(研究会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 省教育厅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