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第二轮
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部门:
为激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及时总结推广我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发挥教学成果的引领作用,做好下一轮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培育工作,学校决定开展第二轮教学成果奖评选,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类型
本次教学成果奖评选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大类别。
二、评选范围和要求
1. 成果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和时代精神,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明显效果。
2. 成果内容主要包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和“四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
3. 成果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基础,先进和系统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大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成果须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检验时间指教学成果正式付诸实施或试行的时间,不含研讨、论证时间。
4. 成果由单位完成的,完成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个;成果由个人完成的,完成人原则上不超过5人,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由参加单位或个人联合申请,由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推荐申报。
5. 成果完成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组建和带领团队协作攻关。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作出主要贡献。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应为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并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中作出主要贡献。
6. 已获得过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若近年来确有重大突破或进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可申报高于原等级的奖项。
7. 鼓励跨单位、跨学科、跨专业有机整合成果,联合申报,提升成果竞争力。
三、材料提交
(一)申报材料
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表(基础教育类)》(附件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表(高等教育类)》(附件2)
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汇总表》(附件3)
3. 教学成果报告(不超过8000字)
4. 具体教学成果及相关支撑材料(包括教学成果应用和效果证明等,须装订成册,总页数不超过100页)
(二)提交方式
1. 请以学院为单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打包提交至教研科邮箱jyk8143@163.com。书面材料(汇总表和支撑材料一式一份、申报表和教学成果报告一式三份、学院负责人签字、加盖学院公章)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博学楼2-205)。联系人:宋雅、顾月,电话:025-56226208。
2. 书面和电子材料提交前,须经学院教学副院长组织审核(教学副院长暂缺的学院请学院院长组织审核)。材料提交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9日,逾期不予受理。
附件: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表(基础教育类)
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表(高等教育类)
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汇总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
2024年11月21日
关于开展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第二轮评选工作的通知2024.11.21.pdf
附件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
申报表
(基础教育类)
申报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完成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完成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成果类别
(一)在下列所属基础教育阶段、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1—学前教育
□2—小学教育
□3—初中教育
□4—普通高中教育
□5—特殊教育
□6—其他,如成果内容涉及上述两个及以上阶段或领域,或涉及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等
(二)在下列所属学科或具体的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
□01—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和支持
□02—以幼儿为本的一日生活
□03—幼儿园游戏
□04—师幼互动
□05—幼小科学衔接
□06—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
□07—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08—幼儿园保教质量自评
□09—寓品德教育于幼儿生活和游戏
□10—心理健康教育
□11—学校德育(含“一校一案”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等)
□12—大思政课体系与教学(含中小学课程思政、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等) □13—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与教学(含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普通 高中思想政治等) □14—综合实践活动(含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 等 )
□15—语文教育
□16—数学教育
□17—外语教育
□18—历史教育(含历史与社会教育)
□19—地理教育
□20—生物教育
□21—物理教育
□22—化学教育
□23—科学教育
□24—技术教育
□25—艺术教育 (含音乐、美术)
□26—体育与健康教育
□27—劳动教育
□28—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
□29—普通高中科技教育和工程教育
□30—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
□31—学校课后服务
□32—中小学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 □33—中小学教育技术 (含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线上教学组织与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
□34—中小学教育教学装备应用
□35—中小学实验教学
□36—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
□37—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发展指导
□38—普通高中选课走班
□39—中小学教学研究 □40—中小学综合改革 (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综合改革)
□41—家校社协同育人
□42—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
□43—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和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教学
□44—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45—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结合
□46—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47—特殊教育教学辅具应用与无障碍教育环境建设
□48—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
□49—教师专业发展
□50—其它
(三)在下列成果申报者类别中打“√”(限选一项)
□1—以个人名义申报
□2—以单位名义申报
(四)是否获得过基础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打“√”)
□1—否
□2—是
□2.1—成果内容获得过基础教育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2.2—成果持有者(或持有者中)获得过基础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2.3—成果持有单位(或持有单位中)获得过基础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若勾选“否”,无需填写第六部分;若勾选“是”,需填写第六部分。)
二、成果简介
成果名称 |
| 研究起止 时间 | 起始:年月 完成:年月 | |
关键词(3-5个): | ||||
1. 成果概要(500字以内)
| ||||
2.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800字以内) | ||||
3.成果创新点(500字以内)
|
三、成果应用及效果(800字以内)
在本单位实践检验时间 | 年 月开始至 年 月结束 |
|
如果除本单位之外,有其他推广应用的单位,请选择3个以内的实践检验单位,填写下表。
第1个实践检验单位情况
地区或学校名称 |
| ||
实践检验时间 | 年 月开始至 年 月结束 | ||
承担 任务 |
| ||
实 践 效 果(400字以内) | |||
实践检验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第2个实践检验单位情况
地区或学校名称 |
| ||
实践检验时间 | 年 月开始至 年 月结束 | ||
承担 任务 |
| ||
实 践 效 果(400字以内) | |||
实践检验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第3个实践检验单位情况
地区或学校名称 |
| ||
实践检验时间 | 年 月开始至 年 月结束 | ||
承担 任务 |
| ||
实 践 效 果(400字以内) | |||
实践检验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四、成果曾获奖励情况(限填3项)
时间 | 成果名称 | 奖项名称 | 获奖 等级 | 颁奖 部门 |
|
|
|
|
|
|
|
|
|
|
|
|
|
|
|
五、成果持有者情况
(一)以个人名义申报的填写下表(以单位名义申报的不填写)
1. 主持人情况
姓 名 |
| 性别 |
| ||
出生年月 | 年 月 | 最后 学历 |
| ||
参加工 作时间 | 年 月 | 教龄 |
| ||
职 务 职 称 |
| 联系 电话 |
| ||
工作单位 |
| 电子 信箱 |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 邮政 编码 |
| ||
通讯地址 |
| ||||
主 要 贡 献
| (200字以内)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2. 其他成果持有人情况(一般不超过5人)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承担任务及实际贡献 | 本人 签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以单位名义申报的填写下表(一般不超过3个单位)
1. 主持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 |
| 主管部门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传 真 |
| 电子信箱 |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主 要 贡 献 | (200字以内)
|
2. 其他持有单位情况(一)
单位名称 |
| 主管部门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传 真 |
| 电子信箱 |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主 要 贡 献 | (200字以内)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3.其他持有单位情况(二)
单位名称 |
| 主管部门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传 真 |
| 电子信箱 |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主 要 贡 献 | (200字以内)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六、已经获得过基础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填写下表
成果内容已经获得过基础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请填写该成果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新的重大突破; 成果持有者、成果持有单位曾有其他教学成果获得基础教育类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请说明本次获奖成果和之前获奖成果的异同。
|
七、所在学院推荐意见
学院(部)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
八、学校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
九、附录
(一)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需反映成果主要内容和实践探索(包括检验)过程。参照以下要点撰写,不超过8000字:
1.问题的提出;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成果的主要内容;
4.效果与反思。
(二)附件
1.关于实践过程及效果的佐证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2.支撑成果的其他有关材料。
附件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
申报表
(高等教育类)
申报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完成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完成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成果简介
成 果 曾 获 奖 励 情 况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授奖部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果起止时间 | 起始: 年 月 实践检验期: 年 完成: 年 月 | |||||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 ||||||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
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主持人 姓 名 |
| 性 别 |
| |
出生年月 | 年 月 | 最后学历 |
| |
专业技术 职 称 |
| 现任党 政职务 |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 |||
工作单位 |
| |||
联系电话 |
| 移动电话 |
| |
电子信箱 |
| |||
通讯地址 |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 |||
主
要
贡
献 |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 )完成人 姓 名 |
| 性别 |
| |
出生年月 | 年 月 | 最后学历 |
| |
专业技术 职 称 |
| 现任党 政职务 |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 |||
工作单位 |
| |||
联系电话 |
| 移动电话 |
| |
电子信箱 |
| |||
通讯地址 |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 |||
主
要
贡
献 |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注:若有其他主要完成人,均需按序填报此表(不填此表视为无效完成人),注明排序,原则上限填5人。
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主 持 单位名称 |
| 主管部门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传 真 |
| 邮政编码 |
| |
通讯地址 |
| |||
电子信箱 |
| |||
主
要
贡
献 |
|
其他完成单位情况
第()完 成单位名称 |
| 主管部门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传 真 |
| 邮政编码 |
| |
通讯地址 |
| |||
电子信箱 |
| |||
主
要
贡
献 |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四、所在学院推荐意见
学院(系)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
五、学校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
九、附录
(一)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需反映成果主要内容和实践探索(包括检验)过程。参照以下要点撰写,不超过8000字:
1.问题的提出;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成果的主要内容;
4.效果与反思。
(二)附件
1.关于实践过程及效果的佐证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2.支撑成果的其他有关材料。
附件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汇总表
填报单位(盖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序号 | 成果名称 | 申报类别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成果主要 完成单位 | 备注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7 |
|
|
|
|
|
8 |
|
|
|
|
|